欢迎来到因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因学网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幼儿美术教育:把握“教”与“不教”的适宜度

幼儿美术教育:把握“教”与“不教”的适宜度

来源:爱必学

2021-10-08 18:51:17|已浏览:122次

幼儿喜欢美术源自天性,给他们一支笔,孩子们就会天马行空地画起来。经过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我们发现:营造支持的氛围、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幼儿特点等,逐步把握“教”与“不教”的适宜度,是一门艺术、一种策略,体现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智慧。 

一、营造支持氛围,体现“教”与“不教” 的自然融合 

环境造就人,创设适宜的幼儿美术教育氛围,以爱与尊重为前提,把美的点滴以丰富而有效的环境形式向孩子传递,体现的是“教”与“不教”的自然融合。 

1. 浸润――让环境作教师。幼儿园的大厅、走廊、楼梯、转角等公共空间,用大师的作品、师幼的美术作品来布置环境,给予幼儿视觉的刺激,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如,大厅内,孩子们彩绘的陶盆泥罐与美丽的插花自然搭配;楼层的走廊 上,纸盘小鸟、彩绘葫芦、碳描薯片罐等,艺术感极强;户外,迎面而见的树木彩绘、溪边石的创意组合,就连垃圾桶、大油桶上都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幼儿园的环境中隐含了丰富的美术元素,不用成人刻意去“教”,环境是幼儿最好的教师。

 2. 支持――让材料作媒介。幼儿美术活动是依赖于一定的材料而开展的,多样化、数量足的操作材料,能引起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促使其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班级的美术特色活动区,除了颜料、画笔、纸张、剪刀等基本的美术材料外,教师还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推进需求,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幼儿园的美术专用活动室,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工具和材料,教师的角色是幕后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将教师的“教”自然渗透在材料中,进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 现。 

3. 鼓励――用语言来点拨。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一是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目光要有交流,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并用微笑、点头、鼓掌等方式及时给予幼儿表扬与肯定。二是在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素材,教师要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作品的“闪光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倾听幼儿自己的想法,共同解读和分享作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与建议。 

4. 游戏――为童年增色彩。玩是儿童的天性,没有游戏就没有快乐的童年,适宜的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趣味有加的,如幼儿园的“变变泥园”“松松沙园”“多多果园”“密密林园”“青青草园”五大天然美术工作坊中的亲亲自然的“和乐美术”活动;大班的和风街、中班的和茶馆、小班的和合家等特色区域的“和乐美术”活动;通过承办“无 锡市庆六一‘童心?童画’幼儿美术作品展”,提供机会将平时积累的幼儿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引领小朋友们在艺术的殿堂里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没有刻意的 “教”,只有随性的“玩”,“教”与“不教”,因 “玩”而统整。 

二、运用教育智慧,体现“教”与“不教” 的适度把握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是孩子创作过程的启发者。“教” 与“不教”的智慧必须渗透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适度把握。 

1. 材料运用的智慧。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直接影响效果,作为教师应在活动开展前期对操作材料的使用进行尝试,包括材料提供的时间、提供的数量、提供的位置、材料操作的方法等,都需要教师通过提前尝试去发现,运用智慧去干预,以达成材料为美术活动增色的效果。 

2. 难点分解的智慧。一次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如,美术活动“爱心车”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各种动物形象,并结合儿歌“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 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 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用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 

3. 示范演示的智慧。教,还是不教?怎样去教? 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 “不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美术活动“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美术活动中对于幼儿第一次尝试的材料、存在难度的内容等,教师的“教”也必不可少,通过示范演示,降低作画难度,让操作内容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达成更好的效果。

4. 操作要求的智慧。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美术活动“水墨故事”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 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数字 3、7如何而来?是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孩子们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 作品评价的智慧。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 “听”,他们的绘画才有意义。作品评价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通过作品介绍、同伴互评等方式,在交流中倾听孩子们别样的想法,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评价,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三、针对幼儿特点,体现“教”与“不教” 的指导分寸 

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需求,幼儿美术活动应体现“教”与“不教”的指导分寸。 

1.立足年龄特点的共性把握。3~6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性、具象符号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幼儿绘画层面可能会有如下表现:3岁幼儿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符号人”;4岁幼儿喜欢画一些自 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5岁幼儿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画面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等。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相关专业理论,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 规律和特点,运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实践。

2. 针对个体差异的个别指导。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水平等不同,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也具有明显差异,如,有的孩子作画流畅, 有的无从下手,有的乱涂乱画,有的草草了事,有的中途卡壳,有的画蛇添足等。教师应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需求,有时只要为其营造一个自由作画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驰骋;有时“教”则是个别指导、点到为止,教师不可取而代之,过度干预。针对个别的“不会画”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借用同伴的作品点拨等方式,巧妙地帮助孩子找到突破口;如果是“不愿画”,教师应从时间、兴趣、内容、技能等方面去调整,激发幼儿继续参与美术活动 的兴趣,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鼓励遇到困难要放弃的幼儿坚持完成美术活动,获得完成作品的成功体验。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能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技能,促进效果的达成;“不教”能发现幼儿本真的想法,保留自然的创意。

相关内容推荐:

开学季 | 音乐会、大师课、WORKSHOP,9月福利一键领取!

小美在线 | 教师节表白,五音七声十二律,声声入耳句句入心!

文末福利!!!如果您的孩子想要学习声乐、钢琴、美术等艺术课程,那么不妨联系一下我们美行思远少儿艺术在线老师,领取一下免费试听课哦!!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