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16:41:05|已浏览:282次
一、前韵母后唱
I(衣)、u(迂)等既是窄元音又是前元音,它们的发音部位都在咽腔靠前的部位,即硬腭一带。由于这些元音舌位高,口咽腔内容量小,声音虽明亮,也就难免会出现尖、白、高、挤、音量小等发声弊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前韵母明亮的优点,避免它们在发声中走向误区,我们提倡前韵母往后唱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前韵母后唱是指在不影响咬字吐词准确清晰的前提下,将这些元音(凡是由元音i、e、u作韵腹所构成的韵母都称为前韵母)在口咽腔中发声时的着力点往后调整一点,而字音在口咽腔内的形态基本不变的情形下演唱该韵母。同样,运用在元音i中混入少量的u元音成分的混合元音发声法亦可达到前韵母后唱的目的。
按十三辙分类,需要特殊处理的韵母大致有:
1、乜斜辙中韵母为ie(耶)、ue(约)者;2、一七辙中韵母为i(衣)、u(迂)者;3、人辰辙中韵母为in(因)者;4、中东辙中韵母为ing(英)者;5、怀来辙中韵母为ai(爱)者;6、灰堆辙中韵母为ei(?)者等。
二、宽韵母窄唱
汉语元音中最为典型的宽韵母莫过于单韵母a。元音a舌位低,口腔开度较大,声音较宽较响。凡是由a作韵腹或韵尾构成的韵母,都属于宽韵母一类。这种声音很容易产生横、散、共鸣部位偏低等不良发声倾响。为此,我们提出“宽韵母窄唱”的办法,将口咽腔发声形状进行一番改造,使原来比较横、宽的口咽腔,适当变圆些、变窄些。这样,声音形成时的部位也就会相对靠后靠上一点,所形成的声音就能既保留该韵母的开朗明亮的特征,又具有圆润集中、共鸣部位高等新特点。
按十三辙分类,在歌唱中需要进行“宽韵母窄唱”处理的有:1、发花辙中的韵母为a(啊)者;2、言前辙中韵母为an(安)者;3、江阳辙中韵母为ang(昂)者等。
利用混合发声法,也能达到“宽韵母窄唱”的目的。如演唱以上韵母时,随着音的升高,逐渐加入o和u的色彩,使母音变暗变圆,声波便容易送上头腔了。
三、窄韵母宽唱
元音i与u既是前元音也高元音、窄元音;e是半低元音,口腔呈自然半张开状;由于e元音经常与窄元音i、u组合成韵,所以发声时口腔开度也就比较小,故此,凡是与i、u、e组成韵或由i、u、n为韵尾的韵母都被称为窄韵母;o为半高元音,u为后元音口腔开充呈闭合状。
同前韵母发音相同或相近,窄韵母发声时舌位较高,口腔开度较小,咽腔内空间必然小些。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很容易产生挤压感,影响到嗓音的正常发展,使音质细窄而浅薄,艺术表现力很差。
窄韵母宽唱,是指在不改变该韵母的基本发音部位的情形下,适当增加口咽腔前后部的开度,以扩大该腔体的空间。这样,当声波从喉头声带飞出后,在扩大了口咽腔内能获得较多的空气柱共鸣波,使原本薄而窄的声音得到美化与加强。换句话说,在保持该韵母原有的口咽腔呈圆、立、竖、窄等自然形态的基础之上,再将口腔适当张大一些,口腔后部的软腭(口盖)不宜提得太高,以防止口腔前后部失去关照致使整体用力失衡。这样,发声通道就变得较为开阔一些,发出的歌声自然会开朗、贯畅一些。
按十三辙分类,需要进行窄韵母宽唱处理韵母大致有:
1、一七辙中韵母为i(衣)、u(迂)者;2、人辰辙中韵母为in(因)、un(晕)、en(恩)者;3、中东辙中韵母为ing(英)、eng(亨的韵母)、ong(东的韵母)者;4、乜斜辙中韵母为ie(耶)、ue(约)者;5、梭波辙中韵母为e(鹅)、o(哦)、uo(窝)者;6、灰堆辙中韵母为ei(?)者;7、姑苏辙中韵母为u(乌)者;8、由求辙中韵母为ou(欧)者等。
以上所述的几种协调韵母与发音关系的方法,只是针对各个元音在发声上的不足而言。显然,各个元音均有其发声之所长,歌唱中对具体字音要进行全面、灵活,辩证的科学分析,应扬长避短地去掌握与发展正确和规范的咬字、吐词方法,才能达到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