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因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因学网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儿童音乐教育: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儿童音乐教育: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来源:爱必学

2021-07-23 16:42:59|已浏览:253次

唱高音时头腔共鸣运用较多,口咽腔、胸腔处于服从地位;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咽腔共鸣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处于服从地位;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1)口咽腔共鸣的运用。口咽腔共鸣是声带发出声波随着气息向前推送而离开喉室的第一站,声音沿咽腔向口腔前上方即上齿背与硬腭前部集中反射产生共鸣,并在在咽腔、口腔回旋形成歌唱的中声区,它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轻喉部的很多负担,起到了保护声带的积极作用。口咽腔是人体三大共鸣腔唯一可变大的腔体,科学运用口咽腔共鸣可使中声区更富有色彩变化,发声时应尽量上抬小舌、软腭,放平舌面,放松舌根,咽壁充分打开,硬腭与上、下齿随口咽后部的扩张自然开合,可给声音以足够大空间。

2)头腔共鸣的运用。头腔共鸣是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声音具有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的特点,尤其是男、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额窦和蝶窦空间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时声音反射点集中在软腭上,瞪大眼睛,张开眉心,小舌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加宽,声波沿着咽壁、上腭骨进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室等,引发声音在此集中振动,形成高位的头腔共鸣区。合唱个体在处理高、中、低声区的色彩时要牢牢盯住头腔高位不放松,尤其中、低声区,声音越低位置越往高处挂,形成上挂下连的歌唱状态,促使声音的丰满,切不可单一使用共鸣腔而失去混合腔体共振产生的混合音色彩。

3)胸腔共鸣的运用。合唱各声部都需要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不同。低声部运用胸腔共鸣较多,其他声部低声区也较多运用。合唱个体在演唱低音区作品时,发音声波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产生宽厚、饱满、结实的共鸣声音。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也不能一味扩大胸腔共鸣而忽略头腔的高位,包括男低音声部,在低音区发声时也要尽量把声音位置高挂,增强声音的弹性和亮度。练习胸腔共鸣可多在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寻找上下通达的感觉。

相关内容推荐:

MAX-Camp北京 | 八月启动,艺术音乐主题研学营,学玩间认知山海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