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因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因学网 > 新闻资讯 > 留学培训 >  留学顾问中途离职_留学顾问中途离职怎么办

留学顾问中途离职_留学顾问中途离职怎么办

来源:爱必学

2023-10-28 21:40:02|已浏览:71次

2019年6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

清早,两个同学有说有笑地推开博士生实验室的门,打算开始一天的工作。

没想,眼前的一幕几乎把他们吓晕:

有人在实验室里上吊自杀了!

死者一双眼睛瞪得圆圆的。

上吊者是他们的同学,是华人,一名在读博士生。

他叫陈慧祥,刚30岁,老家在山东临沂。

当陈慧祥自杀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国内亲人那里,父母简直晕厥过去。

他们已经有5年没有见到儿子,

陈慧祥上一次回国,还是在2014年。

儿子去美国读博士前,一直成绩优秀,阳光自信,

本想去美国镀金,拿个博士学位,能有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没想,5年后,等来的却是儿子冰冷的尸体。

而陈慧祥自杀前,设置了一封定时发送的邮件,发送给了多人:

导师、实验室的同学

关系密切的朋友,

以及父母。

算是对自己的死因做个说明。

也相当于是他的遗书。

陈慧祥在邮件中提到的Dr.Li 是他的导师,也是一个华人。

那么,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6月12日上午10:00后,陈慧祥的好友王一林,就发现无法联系上陈慧详。

他顿时感觉不妙,还发动华人在校园里贴出了寻人启事。

希望有人能够提供线索。

王一林为何如此紧张呢?

因为头一天晚上,王一林和陈慧祥进行了视频聊天。

是陈慧祥主动发出聊天邀请的。

当时,陈慧祥表现出很颓废、很苦闷,提到了想自杀。

王一林当时和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劝他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两天聊了20多分钟。

王一林和陈慧祥相识有十几年,可以说是陈慧祥最好的朋友。

王一林此前在美国另外一所大学留学,毕业后就在美国工作。

6月11日这天晚上,其实不是陈慧祥第一次流露出想自杀。

在一个多月前,王一林在聊天中就感觉陈慧祥很颓废,想要自杀。

王一林当时也是想方设法劝说他、开导他。

安抚他的情绪。

还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

从聊天中,王一林感觉陈慧祥郁闷的原因,主要是论文的压力,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毕业问题。

陈慧祥在事发前一周左右,和另外一个朋友也倾诉了心中的苦闷,

是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所以聊天记录被保存了下来。

陈慧祥提及,6月6日,他在外面和导师李涛大吵了一架,

吵得非常激烈,差点叫警察。

陈慧祥说争吵的原因是:

导师坚持不同意撤稿

陈慧祥感觉导师的态度非常强硬,

他在聊天中写道:

“如果我要是毁了他声誉的话,他会弄死我。”

那么,为何陈慧祥要为一篇论文走上轻生之路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8年12月初,陈慧祥写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加速器的论文(初稿),并向ISCA(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投稿,

ISCA 的地位很高,属于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之一。

2019年1月底,他被告知,论文入选了。

按照ISCA的排表:

2019年3月中旬,正式公布中选论文,

当年5月底定稿。

论文被ISCA 选中了,这不是好事吗?

为何陈慧祥会因此想自杀呢?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发表论文,指导人一栏里要填写自己导师的名字。

陈慧祥填写的是自己的导师李涛,他也是一名华人,但早已获得了美国身份。

在实际写论文过程中,陈慧祥也向自己的导师,汇报了自己的论文进度。

必要时,也会寻求导师的一些建议。

但是既然读到博士,那么就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论文主要还是自己写,导师最多负责把关。

陈慧祥的论文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的。

随着试验的深入,他发现:得出的结果和论文最初的设想不一致。

此时,他主动向导师说明:论文的设计和数据等方面存在问题。

导师

而导师李涛获知这一情况后,并未引起重视,就说:这个问题你自己解决。

而陈慧祥其实是想撤稿,重头来做。

他曾多次申请撤稿,但是导师却拒绝了他。

导师的意见是:论文符合发表的标准。

如此一来,陈慧祥只能硬着头皮,为了自圆其说,只能想办法做出一点类似的可靠数据。

而陈慧祥心里知道,这些数据,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案发时,陈慧祥刚刚30岁,他有5年的时间没有回过国。

即使是爷爷去世,他也没有回国。

陈慧祥1989年出生在山东临沂,家境非常普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上面有一个哥哥。

18岁那年,陈慧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因为大学期间成绩优异,毕业时获得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资格。

2013年,陈慧祥硕士顺利毕业。

此时,他如果在国内就业,机会也相当多。

但是,他的志向非常高远,他希望能去美国留学。

在本科还没毕业时,他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后来因为保送研究生,他暂时搁置了出国。

但整个研究生阶段,他一直在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

研究生毕业前夕,他申请到了美国7所高校的入学资格,且都是全额奖学金。

最终,他选择了入读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

2013年,他告别母校、家人,来到了美国。

读博期间,陈慧祥可以拿到近1500美元(约合1万左右人民币左右)的奖学金。

按照美国的物价,这个奖学金勉强够生活,但不能谈什么享受。

陈慧祥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每天晚上12点后才睡觉,早上又起得很早。

照说,博士生有寒暑假,没那么忙碌,但是,他几乎没有固定的假期。

导师李涛是个很严格的教授:

他要求门下的博士必须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2篇顶会论文才能毕业。

李涛2017年接受采访时,说他门下已有六名博士生毕业后直接在美国任教。

意思是他带出来的博士生,非常优秀,在学术界也得到了认可。

顶会,就是顶级会议的意思。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会议只有4个,其中就包含ISCA在内。

顶级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对投稿的录用要求非常严格:

总体来将,论文录用率只有10%---20%。

难度相当大。

在2017年,陈慧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收录在一个名为ISPASS的会议上,

但这只是个普通的会议,与顶级会议不是一个级别的。

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陈慧祥已经是读博第5年了。

而导师的要求是发表2篇顶会论文。

可见,陈慧祥当时的压力有多大。

刚到美国读博时,他才24岁。

一晃到了30岁,他还没拿到博士毕业证。

要从李涛手里毕业,必须有两篇顶会论文。

2019年1月底,陈慧祥被告知自己的投稿(初稿)被ISCA选中了,

不过,此时离定稿还有4个月,他还有时间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论文。

在当时,他还是很开心的,这意味着可以离毕业前进了一步。

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以及写论文的推进,他发现,最终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不一致。

作为一个以科研为志向的人, 他觉得只有推到重来。

但是,导师却认为没问题,让他解决数据的问题。

最终,论文还是定稿发表了。

导师李涛在学术上,要求很高,而且很强硬,这还是只是一方面。

在生活中,李涛常常让陈慧祥帮他处理私人的事情。

比如大半夜,让陈慧祥去机场接他:

有时是凌晨一两点,

有时是凌晨三四点。

另外,还让陈慧祥去他家里帮助除草。

李涛有学术上的事情联系陈慧祥时,也常常是心血来潮。

有时,陈慧祥正在半夜酣睡中,被导师一通电话吵醒,说要开会讨论下。

原来导师回到了国内,时差不一样。

陈慧祥只能无奈的笑笑。

陈慧祥曾在朋友面前,提及过导师让自己做很多私人的事情。

有朋友建议他,要懂得适当的拒绝。

但是,他当时说:“我都习惯了。”

接下来,又说了一句:

“我老板曾说过:我最讨厌学生跟我说不”。

其实,也不是他习惯了,只是不得不习惯。

导师与在读博士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博士生称导师为“老板”。

博士生的老板,可以决定给博士生每月发多少钱,

也可以决定手下的博士生何时毕业。

在美国,博士生早一年毕业,与晚一年毕业,差别还是很大的。

按照美国的薪资水平,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生的年薪相当高。

因为导师要求随叫随到,陈慧祥甚至不敢回国。

因为回国了,就无法按照导师的要求去做很多事。

导师要求的学术上的事,基本都需要在实验里完成。

导师的私事,更是需要他待在美国。

有几次,陈慧祥定好了机票,但告知导师后,李涛都很不悦,

他只能取消了机票,一晃5年,陈慧祥都没有回国。

就连爷爷去世这样的大事,他都没有回来参加葬礼。

可能经济压力也是一个原因。

来回机票,加上带礼物,肯定要花费不少。

他估计打算拿到博士毕业证再回国。

案发前,陈慧祥在美国谈了一个女朋友。

但在巨大的论文压力面前,亲情、爱情,这些人世间最值得重视的感情,都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在5月份时,他甚至和朋友聊天时,说出了“生不如死”这样的字眼:

聊天记录显示:

“不发对老板影响很大,他让我必须搞完……真是生不如死啊”

之后,他又写道:

第一,毕业遥遥无期,

第二,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他又补充了一句:其实也没事。

这后面一句其实是自我安慰。

但他已经读博读了将近6年,他其实压力非常大:

要在导师手里毕业,就必须发表2篇顶会论文,

而他毫不容易发表的第一篇顶会论文,他作为第一作者,知道站不住脚。

他在遗书中写道:

“如果这样发表的话,对以后职业和盛誉的影响,我以后的生活会生不如死,

我反复思考到了所有情况,觉得真的无路可走,

所以我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弥补我的过失。”

生不如死

无路可走,

唯有自杀。

当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助和矛盾啊。

就像一条路,本来刚开始踏上的时候,充满了希望,

但是,走着走着,走到最后,发现无路可走。

而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耗费了6年的青春。

这6年,虽然有奖学金,但也是非常清贫的。

当一个人倾注了所有,耗费了全部心血,

到头来,发现这只是一场空,

他的失望,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他心中,学术研究是神圣的,

所以,在研究生毕业时,尽管有很多不错的互联网大厂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决定到美国读博。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

但他没想到,学术研究领域并非净土,也和社会这个大染缸一样。

他在遗书中写道:

“6个同行评审员,有4个是老板(导师李涛)的朋友。”

在他看来,这篇论文虽然漏洞百出,但是通过导师的关系公开发表了。

而他在未来不久,还要带着这篇论文,上台发表演讲。

他羞愧难当。

他无脸面对。

他左右为难。

他知道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陈慧祥在自杀前,发送了一封定时的邮件,留下了遗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很清楚他为何要自杀。

但是,他的导师李涛,在案发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极力为自己辩解。他说:

1、陈慧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如果认为论文有问题需要撤稿,根本不需要经过他的同意,只需要向大会发送撤稿声明即可。

2、如果他作为导师,确实有逼迫学生造假,学生完全可以拿着证据去举报导师。在美国高校,有着专门通道举报。

听起来,他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仔细一推敲,他说这话,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陈慧祥曾多次向李涛申请撤稿,他这样做,是尊重导师,

他也说明了自己要撤稿的原因,但是李涛并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陈慧祥如果自己向大会发送撤稿申明,或者举报导师,

那么, 后果是什么?明眼人都看得出。

李涛还将陈慧祥自杀的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点:

1、他和原生家庭相处不和睦,

2、感情方面不顺(指和女朋友相处)

3、对前途感觉不明朗。

李涛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外。

另外, 李涛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誉,他甚至提醒那些在网上讨论此事的人,他会采取法律手段诉讼。

依然态度强硬。

如果仔细回顾陈慧祥在自杀前一两个月的表现,以及与朋友的聊天记录,

都会发现,他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论文,以及导师不容易撤销论文。

案发后,陈慧祥所在的大学,介入了调查,而且还将此事提交了美国计算机学会。

案发一年半之后,2021年2月,美国计算机学会公布了陈慧祥自杀的调查结果:

1、有涉事成员故意违反同行评审程序。

2、有明确证据表明: 其中一名作者多次对论文结果的正确性表示担忧,但仍被另外一名作者逼迫继续发表论文。

遵照陈慧祥的遗愿,他的论文后来撤销了。

而导师李涛也受到了处罚:

未来十五年内,他不得在计算机协会旗下任何期刊上发表文章。

这个时期,也不得参与计算机专业领域期刊的编辑、审稿工作。

之后,迫于压力,佛罗里达大学对李涛发出了停职的通告。

但很多人觉得这个处理太轻了。

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在网上情愿,认为学校对李涛停职不停薪,处理太轻。

最后,迫于压力,2021年4月,李涛不得不主动辞职了。

陈慧祥为了保持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单纯,他甚至不惜以自杀来结束年轻的生命。

他当时的心境,该是多么的无助。

他感觉被逼得无路可走。

但是,逼迫他的人,一度还振振有词。

如果李涛当时能换位思考,对自己的学生不那么强硬,

那么,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李涛作为美国大学里的华人教授,他也是通过自己的奋斗站在这个位置的,

他曾经带过的6个博士生,毕业后直接在美国大学里任教。

可见,他在学术方面是很优秀的。

但是,作为导师,他不免有点刚愎自用,将博士生当做自己的免费劳工。也完全无视自己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最终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在这个事件中,陈慧祥与导师,其实都输了。

李涛日后在美国的学术路,也会非常艰难。

毕竟名誉已经扫地。

他还被美国计算机协会撤销了协会会员资格。

而陈慧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句话是:最好、最稳定的关系,是双赢的关系。

因为只有双赢,才能让彼此变得更好,才能有长期发展的可能。

可惜,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作为一名导师,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而作为一名学生,懂得心理调试,也相当重要。

END 点个赞吧,谢谢你的支持!

参考信源:封面新闻:《留美博士上吊自杀,疑被导师威胁学术造假》2021-03-31

作者| Linda

责编| 若水

关注我@Linda时光之心,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你好 ! 我是Linda(琳黛), 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家族沉浮、个体际遇的真实故事。

欢迎点赞、评论、或私信我,互相交流,

任时光荏苒,不忘初心,坐看云卷云舒。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