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11:20:54|已浏览:13次
远渡重洋,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生活。语言不通,听不懂也说不来。
任谁都会觉得这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何况面临这项挑战的是年仅9岁的小学生张素。
纪录片《小留学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张素的父亲张焕然是留日学生,学成后留在日本工作。为了一家人团聚,张焕然将妻女从北京接去日本,9岁的张素也得以插班进入日本的小学学习。此前没有一点日语基础的张素,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日本探索。
“我一定要拿第一。”
在原来北京的小学,张素的成绩名列前茅。
飞往日本的飞机刚落地,还没来得及去学校报道,张素就立下了豪言壮志:“我一定要拿第一!为中国争口气。”
然而,对于一点日语也不懂的张素来说,这谈何容易。
去日本小学的第一天,张素就懵了。第一节就是国语课,打开课本全是看不懂的符号,老师同学们齐声唱歌更是一个字也听不懂。在北京的学校里一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张素,这下可成“闷葫芦”了。
一下课,好奇的日本同学们将“外国小朋友”张素团团围住,在她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虽然同学们态度友好,但是听不懂的张素只觉得紧张,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对此,张素的父母既觉得心疼,也觉得欣慰:“带她来这个陌生的国度,就是希望锻炼她面对困难,勇敢一点。”
后来,学校给张素配了翻译,每天饭后则是一家人固定的学日语时间。不仅如此,张素还在异国他乡学会了独自坐公交车,每天放学都搭乘公交另外去上日语补习班。
在张素日复一日的坚持努力下,她渐渐地能与同学们交流,交上了日本朋友,也跟上了学校的进度。每天惯例的晨会唱歌,张素唱得比所有人都大声。
努力学习的张素,能实现刚到日本时立下的全班第一的宏愿吗?
“我不会忘记你们,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
《小留学生》的动人之处,是张素遇到困难时坚韧乐观的性格,更是中日两国人民间不掺杂杂质的纯真情谊。
张素在日本的小学中,不仅不是“异类”,还是“大明星”。
张素入学的第二天,同班女生竹田由纪就在楼下等着她,两人结伴去上学。第三天,竹田又来了。第四天,亦如是。
两人从语言不通而默然不语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竹田这一陪就是一年多。最初也许是因为老师的安排,但她们渐渐也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同桌的男生会在课间指着课本一个一个词教张素日语;
班主任老师会更多地提问张素,确认她是否听懂;
同学们一般不关心别国的新闻,但如果是中国的,他们就愿意听;
张素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同学之情。
纪录片的最后,由于父亲的工作变故,张素又将离开日本回国。学校特许他们班一天不用上课,举办给张素的欢送会。
张素认认真真留下了每个同学的地址,她说:“要给彼此写信啊。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
纪录片《小留学生》拍摄于1996年。
现实中的张素,在回到北京之后,成绩优异的张素,高考时以超高分数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在大学三年级时,张素又申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的交流机会。之后她又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
如今,张素已经成为了中国新闻社政文部的一名助理记者。和小时候一样,张素对待工作也是那么努力上进。
在张素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国人在外拼搏的努力与艰辛。也看到了两国民众走进对方,了解彼此的过程。